1951年,一列载满学生的绿皮火车,由上海驶向东北肥沃的黑土地。21岁的闻邦椿满怀着支援新中国建设的雄心壮志,跟着这列火车一起离开了温润的江南水乡。三天三夜后,他们到达了沈阳,成为了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的一名学生。
40年后,开拓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研制多种新型机器、撰写多部专著、论文集和上千篇入选三大检索论文的闻邦椿,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于他一生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于像他这样用自己的努力,支持新中国工业建设,助力国家发展之人的肯定。
闻邦椿院士为杭州题词
闻邦椿院士为杭州题词
几个月前,闻邦椿院士回到杭州,参加由杭州市科协和都市快报社共同举办的“杭州院士家乡行”活动。闻邦椿院士在赞美杭州的同时,回忆起了自己的青春时光。当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八个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闻院士不畏艰难与困苦、努力学习创新的真实写照。
不断创新助力新中国工业建设
回忆起初到东北时的艰苦情形,闻邦椿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情况很苦,天气又很冷!我戴着狗皮帽、穿着棉袄和大头鞋都觉得很冷。吃的都是高粱和苞米面,大米都很少。”对于一位生于水乡古城杭州的人来说,没有大米吃是一件非常难熬的事,但闻邦椿没有退却,“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需要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可是那边缺少人才,国家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
1955年9月,闻邦椿进入东北工学院机械系研究生班。在苏联专家、莫斯科矿业学院副院长索苏诺夫的指导下,闻邦椿选择了当时国家急需的“振动机械的理论及应用”这个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把一生最精华的岁月,都献给了振动利用学科。他用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在振动工程与机械工程领域跋涉五十余年,成就了硕果满枝的学术人生。
“实践和创新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实践是实现创造的核心和前提,创新体现在完成每一件事的过程中。”提到用什么样的理念来进行工作和研究时,闻邦椿把“实践”和“创新”提到了最高的位置。
在这样的理念坚持下,闻邦椿在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领域应用新理论研制了十多种新机器,为冶金、铁道、煤炭、电力、机械等部门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堪称我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第一人。1991年11月,闻邦椿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紧跟时代发展助力新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闻邦椿的科研任务变得更加繁重。1981年,应首都钢铁公司的邀请,闻邦椿主持研制大型冷烧结矿振动筛。该设备应用了闻邦椿最新提出的偏转式激振器自同步理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后来,闻邦椿将共振效应与概率筛分原理有机结合,为首钢研制的新型惯性共振式概率筛,创造出当时全国高炉技术指标的最高纪录,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奖三等奖。
同一时期,闻邦椿抓住国家开放对外交流的政策契机,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系。1981年,闻邦椿赴苏联参加第九届国际非线性振动会议,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会上,闻邦椿与别尔哈曼博士(振动同步理论提出者)、米特罗鲍尔斯基院士(非线性振动理论专家)、井上顺吉教授(振动机械专家)等人相识相交,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此后的几年,闻邦椿连续访问欧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参加了多个国际性会议,还到德国、日本等地讲学,将自己的知识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学习、研究和交流中,闻邦椿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将最初的振动筛等振动机械的研究,扩展到转子动力学等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闻邦椿的研究已涉及振动利用工程、振动同步理论、工程非线性振动和转子动力学等多个领域。这些方向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
除了让个人的振动利用研究走向世界,闻邦椿对中国振动利用学科的建立也功不可没。在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他培养了两百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目前活跃于国内外各类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厂矿企业中。
2000年,闻院士在温州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振动与波的利用学术会议。至2017年8月,这个涉及振动利用与控制工程的专业会议已召开了七届,振动利用工程目前已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一门学科。闻院士,也因此被称为我国“振动利用工程”学科的开拓者。
希望用科学方法论
帮助新生代开启成功之门
2009年4月,闻院士将自己在人生奋斗道路上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汇编成书,取名《奋斗的人生》。在书中,闻院士这样总结自己的科研之路:“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主要是处理好了影响事业成败的一些主要因素: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主观上挖掘自己的四种潜能:思想素质、知识和能力、身体及奋斗精神;客观上能对工作产生影响的三维广义空间:时间、地点和条件。由此可见,在做任何事时,一是要能找出事物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要从主观上去想办法,找出路,让内因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从客观方面寻找最有利的条件,即让外因发挥积极的影响。”
这是闻院士宝贵的人生经验,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闻院士曾认为:“任何集体和个人,都可以把‘用好方法论规则’看作是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2013年,他提出内容更为丰富的“十二对规则”,即目的和要求、任务和态度、步骤和方法、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条件和利用、学习和致用、检查总结和提高等十二条规则,使方法论体系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2014年,闻院士将方法论体系进一步分类和细化,推出了适用于各阶层人士的方法论系列书籍。
闻院士所阐述的这套科学方法论,包含“四三二一”四个内容——
“四”代表了要充分发挥执行者四个方面的主观潜能:执行者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能力、健康和生命、毅力和战术;
“三”意味着要充分考虑机遇和挑战、环境和协调、条件和利用三个客观方面的影响要素;
“二”则是做事过程的两件要事:学习和致用、检查总结和提高;
“一”则要求所有工作都应该在科学哲学思想指导下完成。
87岁高龄的闻院士,现在每天仍不知疲倦地按时到办公室工作。他还计划再撰写出若干本著作,将他的人生经验介绍给更多的人。对他来说,总结与创新,永无止境。“应该尽最大努力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和规则应用于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做人做事等各种工作中,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应该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即采用专家系统,使科学方法论真正成为指导一切工作的利器,使它成为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闻邦椿院士
1930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工程机械专家,东北大学教授。1955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电系,1957年毕业于该院机械系研究生班。
主要从事振动机械理论的研究及新型振动机械的研制工作,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振动学与机械学相结合的新科学“振动利用工程学”。研究了转子动力学、机械系统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应用、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及工程机械理论的某些问题。研制成功10多种新型振动机械和工程机械,所研制的“惯性共振式概率筛”和“激振器偏转式大型冷矿振动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