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快速发展期的“城市矿产”,或将成为2020年固废处理热潮中的一个优质标的。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超过25亿吨。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吨—1.2万吨建筑垃圾。从存量来看,全国过去50年间至少生产了300亿立方米的黏土砖,在未来50年大都会转化成建筑垃圾。此外,建筑扬尘占据大气环境中PM2.5污染的15%-20%。
这些可回收物没有得到有效的资源化利用,加剧了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压力。数据显示,我国在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成为第一大城市垃圾源。中国环联称,到2020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峰值,预计会突破30亿吨。保守估计,未来十年,我国平均每年将产生15亿吨以上的建筑垃圾。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陈家珑警示,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首先是占地,如果不解决,两百年左右,城市将被垃圾包围。
“建筑垃圾不等于垃圾,关键是要看如何处理和利用。”陈教授强调,解决建筑垃圾问题最关键的出口在于资源化利用。“和建筑垃圾相比,我们更愿意将之称为建筑废弃物,以更好地突出其可再生利用‘变废为宝’的特性。公开资料显示,建筑垃圾中的混凝土、砂浆、砖瓦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工艺再生成骨料、微粉等再生材料,用于道路基层和垫层、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实现资源化利用。
与简单堆放和填埋相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还可减少50%的一氧化二氮、99.3%的氮化物28%的一氧化碳排放。有研究表明,每利用1亿吨建筑垃圾可以生产标砖243亿块、混合料3600万吨,节煤270万吨,新增产值84.6亿元。然而,从资源化利用来看,我国建筑垃圾总体资源化率不足10%,远低于欧美国家的90%和日韩的95%。
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发展迅速,国家和多个省市出台了各类指导性政策和标准。《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则为各地建立以资源化为基础的固废处置利用平台提出了总体目标和方向: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应达到13%。
截至目前,北京、浙江、河南、江西等省市也已出台建筑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意见和综合利用方案。即便如此,目前处理建筑垃圾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出现。另据中国环联不完全统计数据,2018年,共计有52项与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的项目在全国各地立项建设。受限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本身集中度总体偏低,且“低小散”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质的转变,建筑垃圾“收—运—用”体系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但随着利好政策效应的催化,经济链条将被打通,相关环保产业和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力、NGO助推、公众参与”的新格局,并将建筑垃圾纳入“城市矿产”扶持政策体系,对技术先进、质量优良的再利用产品给予价格补贴,直至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找到利益相关点、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