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垃圾的“旅行”,展现了一片果皮从产生到无害化处理的过程看似简单,却凝结了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我市市区去年处理生活垃圾近70万吨,如何进一步优化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实现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进而改善城市环境呢?答案是: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近年来,柳州环卫运用科技“智慧+”,对环卫作业质量、环卫设备管理实行数据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和调配,鼓励市民群众参与环卫事业,共享宜居环境。
智能管理 “星级”公厕提供便民服务
每天上午8时开始,在瑞安路旁绿地的新建公厕,管理员覃彩笛正在打扫公厕每个角落。公厕装配了空气监测仪,监测公厕内硫化氢、氨气数值,每个蹲位都安装有除臭设备,门口上方“有人”“空位”状态等数据显示在大屏幕上,休息室里还配备坐椅、电视、手机充电等便民设施。
小公厕,大民生。近年来,我市结合“厕所革命”等工作精神,新建和改建公厕以实用、美观为主;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公厕,以强化保洁、保障为基本要点。目前,新建的三座一类标准的公厕配置有评价系统、负压除臭器、蹲位检测系统、感应式冲水、智能人流量统计系统,第三卫生间安装有紧急安全系统,以更智能、干净、舒适的如厕环境服务群众。
目前,我市市政环卫公厕有260座。
高效便捷
环卫突击队奔赴防疫一线
上午10时开始,市环卫处化学清洗站驾驶员进企业、进学校等单位直运垃圾,做好垃圾清运、消毒工作。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市环卫处启动车载式移动公厕,奔赴鱼峰区、供电部门、柳州东高速路口、三江侗族自治县高速路口等防疫一线驰援,为各疫情防控工作点提供公厕服务。另外,我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积极应对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为城市环境安全筑牢防护墙。
1月20日以来,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累计无害化处置医疗危废650.667吨,医疗废物转运时全部专人专车,执行专门的运输路线,保证医疗废物运输顺畅和环境安全。
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治理形成产业链
下午2时,在全区启用首个建筑垃圾治理试点,“柳产”移动破碎筛分机等设备正在作业,拆房、修路等产生砖混结构的建筑垃圾,经过设备破碎、磁分、筛选等工序,生产出粗、中、细三类建筑骨料的再生品。
近年来,我市秉承建筑垃圾“排放减量化、运输规范化、处理无害化、利用资源化”原则,城管、环卫、住建等部门推进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目前建筑垃圾申报核准率100%,建筑垃圾收运率100%,建筑垃圾安全处置率100%,进一步打造建筑垃圾治理的“柳州模式”。
我市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掺用率可达70%以上,截至2019年已累计生产轻质墙板5.27万平方米。
一键实现
粪便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下午4时,在市环卫处生化处理厂,整洁的环境闻不到异味。环卫专用车通过“无缝对接”粪便接收系统,将粪便送入全封闭的一体化固液分离机,经过脱水、除臭及污水处理等流程。分离后第一段粪便粗渣进行卫生填埋,第二段细渣可进行堆肥,最终实现进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粪便无害化处理从“量”引起环境“质”的嬗变。目前全市每天产生约100吨的粪便,经过“一键处理”后剩下15吨左右的残渣,实现固体废物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2019年,我市接纳处理粪便37763.4吨,日平均103.5吨。
节能减排
取中水洗地循环利用资源
晚上10时开始,在桂中大道等主次干道,音乐响起,环卫洒水车、洗地车作业,环卫工人随后对边边角角精细清洗,所到之处,路面现本色,降尘效果佳,空气很清新。
近年来,我市利用河水等中水清洗道路,研发“柳产”新能源环卫汽车,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高效的环卫作业效果。
各城区(新区)环卫工人利用河水、中水通过机械(新能源)化环卫作业车辆开展每日一、二级道路洗地作业,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预计每年节约自来水24万多吨。
科技运用
大数据分析提高环卫质量
24小时运行,在跃进路市容环境卫生监督评价中心,大屏幕上在线监测全市公厕使用情况,环卫洒水、冲洗车安装GPS定位、摄像头及设备传感器,通过柳州“市容督查”平台可以实时跟踪车辆位置,记录并可随时调阅运行轨迹,查看车辆用水、耗油及监督路面清洗效果等。
柳州市容督查平台通过“物联网+考评制度”双考核监管手段,实现对环卫设施、车辆及人员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和调配,优化环卫作业效率,提高环卫服务质量。
2019年,该中心巡检上报案件405件,通过媒体爆料、市民投诉登记60件,共立案督办393件,督办的案件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柳州环卫“十二时辰”书写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历程。在全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柳州环卫与市民群众一起,倡导“人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实行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理念,借鉴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经验,从规范垃圾投放方式开始,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理,运用“智慧+管理+服务”,共建、共治、共享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