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21年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连续两年实现PM2.5和臭氧浓度双下降,“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好开局,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在生态环境部今天(2月23日)上午召开的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表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
他介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仍然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发展面临的任务还比较重。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还不稳固。重点区域、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突出短板。
生态环境部今天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PM2.5浓度达到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臭氧浓度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预计达到“十四五”序时进度要求。
生态环境部。
孙守亮透露,《“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下称《规划》)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规划》编制由生态环境部具体牵头承担,目前已顺利完成各个环节的工作,《规划》文本正在按程序向社会公开。
此外,生态环境领域的各项专项规划及污染防治攻坚战各个标志性战役的行动方案也基本同步完成编制,正在陆续出台。
在回答记者有关《规划》有何亮点和创新点的问题时,孙守亮介绍,《规划》很好地处理了“两个关系”。一是“稳和进”的关系,强调稳中求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二是“量和质”的关系,不单纯追求“量的改变”,更注重“质的提升”,强调内涵发展和群众获得感。
“也就是说,要面子,更要里子;要颜值,更要品质。”孙守亮说。
新闻发布会上,孙守亮还透露,生态环境部今年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完善支持服务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机制顶层设计和实施应用,持续推广生态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托管服务和第三方治理。支持开展脱硫脱硝除尘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企业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使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工艺获得更大更好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