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具有40多年开采史的老矿井,陕煤澄合矿业董矿分公司正在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与生态治理,实现从传统矿山向绿色矿山的大踏步转型,成为煤炭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标杆企业。
源头治理,破解历史遗留环境难题

针对长期开采导致的煤矸石堆场自燃、扬尘、水土流失等问题,该公司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大力探索矸石井下充填,实现矸石不升井,减少地表污染,并对原矸石场进行持续治理。多年来,已绿化矸石场、塌陷区6.22万平方米,种植白皮松2400余棵,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区生态功能。2025年,计划在矿区内植树面积2500余平方米,矿区外植树面积7000余平方米,种植白蜡、法桐、国槐等树木400余棵。
科技驱动,智能化与保水开采双轨并行

在开采工艺上,该公司构建了“煤矸石分装分运系统”,实现原煤运输智能化、采煤远程操控技术升级,井下矸石充填效率提升30%,减少地面洗选污染。同时,针对煤层埋深500米、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的复杂地质条件,首创“底板岩溶水分段下行注浆保水技术”,通过地面注浆站对断层进行区域治理,减少采空区涌水量60%以上,保护渭北地区工农业水源安全。该技术被纳入《保水采煤技术应用典型案例选编》,为行业提供技术范本。
生态协同,资源循环与污染防控体系

建立“井上下双循环”污水处理系统,井下采用物理化学工艺分离煤泥悬浮物,降低地面处理压力;井上引入磁分离技术扩容改造污水处理站,实现中水100%回用于生产、灭尘及绿化。此外,通过封闭煤场、空气能供暖、车辆清洗系统等措施,矿区PM2.5、噪音等环境指标实时监测达标,构建“边开采、边治理”的生态闭环。
发展成效,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通过智能化改造,综合回采效率提升30%,永磁电滚筒驱动皮带机等设备实现月度电费节约1.8万元,井下废弃巷道矸石充填技术节省钻探成本超百万元。生态层面,矿区复垦面积达32亩,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2020年获评省级绿色矿山,2022年入选陕西省绿色矿山名录库,现正向国家级绿色矿山目标迈进。
实践表明,绿色矿山建设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工艺革新、智能装备应用、资源循环利用等系统性工程,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高效协同。其经验为老矿区转型提供了“技术治本、生态塑形”的可复制路径,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能源领域的落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