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腹地,凛冽寒风呼啸而过,稀薄的氧气考验着每一个生命。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德尔尼铜矿,曾是生态脆弱的代表区域,然而,紫金矿业集团青海威斯特铜业公司技术团队,成功攻克高寒缺氧、地质复杂等一系列高原矿山生态修复的世界级难题,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镌刻成雪域高原上的绿色传奇。凭借高原高寒地区卓越的生态修复成效,德尔尼铜矿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生命禁区里的绿色攻坚
2004年8月,第一铲土在这里掀起;2006年11月,铜矿正式投产。17年间,德尔尼铜矿累计生产铜金属25.11万吨、硫精矿390万吨、硫铁精矿52万吨,创造工业总产值超112亿元,上缴税费近30亿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次。2023年5月,随着最后一车铜精矿缓缓驶离矿区,这座功勋矿山正式开启了绿色转型的新征程。
“这里的每一株草,都凝结着科技智慧和工人汗水。”站在海拔4266米的原露天采场,威斯特铜业安全环保处负责人张明望着远处绿意盎然的山坡,眼中闪烁着自豪。高原冻土层薄、年施工窗口期不足5个月的特殊环境,给生态修复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威斯特铜业技术团队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修复前的生态本底调查、修复中的技术优化与实时监测、修复后的长期管护,环环相扣,一丝不苟。
在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的极端环境中,传统修复技术屡屡受挫。德尔尼铜矿将困境转化为创新契机,研发的“生态修复+”模式,犹如给高原大地实施了一场精准的“生态手术”——通过客土增肥、利用蛇纹岩改良进行土壤重构;采用喷播工艺,巧妙“缝合”裸露创面,让草籽在更大面积上“安家落户”;引进新型材料“水泥毯”,为水沟穿上“防护衣”,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智能监测系统24小时不间断地为生态系统“把脉”……
在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上,一支由28名藏汉员工组成的高原矿山“蜘蛛侠”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每天要在严寒中徒步攀爬3公里陡坡,完成喷播、覆膜、养护等十余道工序。队长黄旦正才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个生态修复环节的技术参数:坡度25度至45度区间喷薄厚度为10cm、草种20g/㎡、羊板粪2kg/㎡……正是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创造了单季修复12公顷、草籽成活率达92%的高原奇迹。
充足的资金保障为生态修复注入了持久动力。威斯特铜业按时足额提取土地复垦费用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基金。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201.55公顷,投入资金超1.9亿元。

矿山与草原的共生画卷
站在高处俯瞰德尔尼铜矿,曾经裸露的岩石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错落有致的绿色与远处的雪山、矿区设施、牧户帐篷以及蜿蜒的道路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悠然觅食,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重生故事。
“现在的草原,比记忆中的还要美,我们又能在这里放牧了。”当地牧民春华是矿山蜕变的见证者,他难掩心中的喜悦,“作为被征地牧户,公司不仅为我提供了工作机会,还定期给村里60周岁以上老人和升学学生发放补助,我们牧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如今的德尔尼铜矿,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改善:土壤质量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明显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马鹿、高山岩羊、赤狐、藏雪鸡、秃鹫等野生动物纷纷重返家园,种群数量逐年增多。
大学一毕业即扎根青藏高原,从普通的环保技术员成长为威斯特铜业的安全环保总监直至总经理,史兴萍见证并亲历了德尔尼铜矿生态蝶变的全过程。“矿山闭坑中要按安规要求对尾矿库进行关闭并最终销号,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尾矿蕴藏巨大价值,应该想方设法变废为宝,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吃干榨净’,不仅能够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而且能够消除安全环保风险,腾退占用土地,实现生态效应等”,成功攻克高原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难题后,史兴萍又将目光瞄向了闭矿时期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新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这座涅槃重生的雪域高原矿山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矿业企业的责任担当。从轰鸣的机器到潺潺的溪流,从飞扬的尘土到茵茵的绿草,德尔尼铜矿的生态蝶变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统筹兼顾的必答题;当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即使在世界屋脊,也能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