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建筑垃圾处置由于涉域面积广、执法人员少、监管对象流动性大,存在监管方式单一、处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依靠传统管理手段难以满足现代管理需要,政府监管、企业办事及公众参与三方均存在突出问题。笔者8月26日从浙江省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该市率先全省上线的“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应用”场景运行一年来,已成功执法办案5500余件,在线登记出土工程600多处,核准运输单位180多家、运输车辆3300,解开三方之忧。
过去,建筑垃圾清运供需失衡且社会满意度偏低,一度甚至出现监管执法队伍倾向性廉政风险。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介绍,政府部门对建筑垃圾处置信息掌握不全,运输车辆超载超限现象比较普遍,产消调控不够精准有效,企业和公众在审批申报时还存在办事不够便利、对行业政策信息和市场供需信息不知晓等问题,倒逼建筑垃圾管理加速步入数字化、标准化、法治化的快车道。
着眼健全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数据库,实现工地源头出土量、运输车辆行为、消纳场所可容量、资源化利用能力的“一网统管”,加大职能部门信息提供、服务跟进时效度,宁波市紧密结合数字化改革,强化多跨智治数字治理,打通数字赋能之路,新推“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一舱点到底”管理模式,构建全程监管、实时报警、精准服务、高效执法、智慧决策的建筑垃圾行业审批监管服务执法“一件事”“一张网”应用系统,为城市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去年,宁波市“建筑垃圾处置智管服务应用”场景应用列入2021年省建设厅首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试点项目清单名录,同时入选《中国城市环卫行业智慧化发展白皮书(2021)》建筑垃圾应用典型案例,并通过浙江省委深改办《数字化改革》简报上在全省交流推广。“运用工地视频设备、地磅设备、车载全球定位系统,采集车辆牌照、车辆运土量、车辆运行轨迹,智能分析车辆无核准件、工地超许可量、车辆超载、车辆偏离路线、处置场地满溢,助力建筑垃圾管理更趋规范化、标准化。”该负责人说。
今年7月1日,《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首次以立法形式将宁波市建筑垃圾智慧监管服务信息系统纳入法治平台,对建筑垃圾源头、运输、处置管理做出系统详细规定。宁波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管理规定(DB3302/T 1130-2022)等配套地方标准应运而生,对监控发现的异常停车、车辆掉线、不按规定线路运输、进入禁行区、消纳场地满溢等违规行为,系统自动生成和保存超载、超限、未按规定路线行驶、偷倒乱倒等违法违规行为证据链,推送给综合执法、公安交警、交通等行政部门进行联动执法。
数字化监管为政府监管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清运企业数量、运输车辆数量、在建项目数量、运行消纳场地数量、车辆违法信息等数据进行分析,宁波市面向企业开展政策导读,实时发布政策信息及行业动态,提供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信息,曝光工地违法、车辆违法、消纳场违法信息,公示运输车辆企业信用等级。“运输车辆行驶证、登记证、道路运输许可证、工程项目出土数量、消纳场地可受纳量等一一在案的信息基础数据,也减少人工审核资料的时间,提高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效率。”该负责人说。
城市治理领域数字化成果遍地开花,宁波市还乘势推行渣土码头转运终点支付模式,利用地磅等物联硬件设施数据赋能,由市属国有企业统一与建设单位、中转码头、倾倒作业区管理单位签订协议,统一收支处置经费,统一合理分配渣土处置数量,推出“买票上船、到岸支付,三单比对、终点支付”模式,一改粗放分散经营为统一有序管理,实现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提高政府对建筑垃圾处置的管控能力。
“打通软硬件技术壁垒,夯实数字管理基础,深化数字化改革成果,真正实现了宁波市建筑垃圾监管全过程、全要素、全天候,为全国全省同行业法治化标准化监管提供宁波样本。”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