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提出将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目标,对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补齐基础产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机装备可靠性水平,壮大可靠性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批产品可靠性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制造业企业。
到2025年,重点行业关键核心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可靠性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企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可靠性试验验证能力大幅提升,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建设3个及以上可靠性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形成100个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推动1000家以上企业实施可靠性提升。到2030年,10类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靠性标准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培育一批可靠性公共服务机构和可靠性专业人才,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成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基本原则
01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在制造业可靠性提升中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行业指导、市场监管作用,增强企业全员全过程质量安全与可靠性意识,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动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02聚焦重点、精准施策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分行业、分产业链梳理可靠性问题,发挥整机企业龙头作用,加强整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和管理,按产业链制定并传导可靠性指标和要求。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借鉴可靠性先进经验,着力突破重点行业可靠性短板弱项,推动大中小企业“链式”发展。
03夯实基础、持续创新
加强可靠性前沿基础研究和标准制定,推动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可靠性工程深度融合,发挥生产装备数字化和产品智能化对可靠性的赋能作用,强化可靠性创新成果在工业基础和质量工程中的应用。
04加强协同、系统推进
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央地联动,畅通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及专业机构的作用,为制造业可靠性提升持续提供全面服务支撑。
主要目标
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目标,聚焦重点行业,对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补齐基础产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机装备可靠性水平,壮大可靠性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批产品可靠性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制造业企业。
到2025年,重点行业关键核心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可靠性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企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可靠性试验验证能力大幅提升,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建设3个及以上可靠性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形成100个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推动1000家以上企业实施可靠性提升。到2030年,10类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靠性标准引领作用充分彰显,培育一批可靠性公共服务机构和可靠性专业人才,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成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重点任务
01提升制造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水平。
02加快可靠性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03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倍增”工程。
04完善可靠性标准体系
05发挥计量和测试验证对可靠性的支撑作用
06深化数字技术在可靠性提升中的应用
07提高可靠性公共服务水平
08加强可靠性人才培养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意见提出“两步走”目标:第一阶段到2025年,聚焦补短板、强弱项,重点行业关键核心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形成100个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第二阶段到2030年,聚焦锻长板、促成效,推动10类关键核心产品可靠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我国制造业可靠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实施意见明确了提升制造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水平、加快可靠性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等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行业,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和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倍增”工程。
“聚焦这些重点行业不仅是因为产业规模大,也考虑到辐射带动能力强。”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精密减速器、高端轴承等基础产品以及重型数控机床、精密测量仪器等整机产品可靠性水平需进一步提升,要通过实施这些工程,促进可靠性增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和部省联动,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其中明确要落实企业可靠性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开发、中试阶段测试验证等环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加大对可靠性提升的支持激励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