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船舶工业是我市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从2003年起,我市船舶工业产值每年实现翻番,船舶制造业已形成“大造船、造大船”的良好态势,引起了各界关注。但同时,我市造船业也存在着诸多隐忧,为更好更快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本报今天起发表的一组系列报道,旨在引起有关部门和众多造船企业的关注,既要正视我市造船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隐忧,更要未雨绸缪,科学应对,积极寻求突破制约的良策。
“无论是船舶修造数量还是建造能力、年产值,台州均位列全国或全省前茅。”近日,市船舶工业协会会长陈存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台州船舶制造业发展迅速。与去年同期比较,今年上半年产值增长52.8%,势头良好,正处在辉煌之中。
这的确令人欣喜。如今,我市船舶建造正朝着大吨位、大马力、多用途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以散货船、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轮)、工程船为主的四大船舶体系。
是什么使台州船舶工业这匹“黑马”脱颖而出,是谁将船舶工业推上了台州重点经济的舞台,又是什么引发台州船舶工业释放如此巨大的能量?
灵活的机制催生成本优势
我市共有船舶生产和修理企业100多家,配套企业70多家。与许多地方不同的是,在这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7%以上。这恰恰是催生台州船舶工业成本优势的关键之所在。
民营经济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员精简,决策快捷,经营灵活,用工成本相对较低,原材料采购渠道多、库存积压少……
长期以来,业界有句行话:造船业是微利行业。但是,这一定势在台州灵活的机制下,已被逐渐打破。据了解,我市民营造船企业制造一艘千吨级船舶的价格,一般比外地国有造船企业的报价低一半左右,税后平均利润可达15%至20%。
浙江振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凭借灵活的机制,采取成本缩减法,改进生产流程,成本优势十分明显。总经理罗友法介绍,他的企业用先分段建造、后拼装的方式造船,别人造二三万吨的船一般需要2年时间,“振兴”只要一年半就可以了。“高效率等于高效益啊。”罗友法说。
强有力的技术优势作支撑
造船业的竞争愈来愈烈,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台州造船业不仅在竞争的硝烟里杀出一条血路,还以骄人的业绩跻身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这不是光凭成本优势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优势作支撑。
过去,台州造船业一直都是小打小闹,从2000年左右开始真正起步。迄今,短短几年间,台州造船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2004年2月,台州第一艘出口欧洲市场的油轮下水,船舶设备配套国产化程序达91%,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2005年7月,2万吨巨轮“长峰8”号顺利下水,标志着台州民营造船业逐渐朝着大型化、规范化方向发展;2007年1月,五洲船业有限公司建造的液化气船交接给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台州又一次打破了民营企业制造高技术含量液化气船的全国纪录。
(源自:台州日报)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市船舶制造企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船舶企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船舶制造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建造的民用船舶种类越来越多,建造难度较大的化学品船、油船、集装箱船、耙吸船等比重不断增加。
正是有了高技术的支撑,皓友、枫叶、腾龙、合兴等一大批造船企业生产出来的船只才能享誉海外,订单不断。
配套优势拉长产业链
造船业有着庞大的配套产业体系。合兴船厂董事长陈存裕说,一艘船起码有1000多种配套设备,包括甲板机械、液压部件等等,不计其数。
目前,全市已拥有船用产品生产企业70多家,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船用产品种类达到40余种。
配套能力强,是台州造船企业规模不大却能造出万吨轮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船舶生产所使用的液压舵机、液压锚机、空气压缩机、电控设备、自动操舵仪、救生艇、吊艇架等均能本地生产,大大减少了造船业的采购环节,降低了造船成本,缩短了造船周期。
此外,我市机电工业发达,与船舶制造相关的阀门与泵类、模具与塑料、普通机械制造、船舶五金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为发展船舶工业提供有力的配套支撑,从而形成了高效率、高效益的产业链。
(源自:台州日报)
|